郑浑
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,诸县不能御,皆恐惧,寄治郡下。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,浑曰:“兴等破散,窜在山阻。虽有随者,率胁从耳。今当广开降路,宣喻恩信。而保险自守,此示弱也。”乃聚敛吏民,治城郭,为守御之备。遂发民逐贼,明赏罚,与要誓,其所得获,十以七赏。百姓大悦,皆愿捕贼,多得妇女、财物。贼之失妻子者,皆还求降。浑责其得他妇女,然后还其妻子,于是转相寇盗,党与离散。又遣吏民有恩信者,分布山谷告喻,出者相继,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。兴等惧,将余众聚鄜城。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,浑率吏民前登,斩兴及其支党。又贼靳富等,胁将夏阳长、邵陵令并其吏民入硙山,浑复讨击破富等,获二县长吏,将其所略还。及赵青龙者,杀左内史程休,浑闻,遣壮士就枭其首。前后归附四千余家,由是山贼皆平,民安产业。转为上党太守。

郑浑 - 人物简介

郑浑,字文公,河南开封人。郑浑早年曾携侄避乱淮南,为袁术所重。但他看袁术难成大事,不愿与合。曹操听说他忠厚而有才,就“召为掾”。后迁下蔡长、邵陵令。曹操征讨汉中,以郑浑为长安京兆尹。曹丕继位,以其为阳平、沛两郡太守,后转山阳、魏郡太守,明帝时,迁将作大匠,卒于任。

郑浑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农村经济,改善百姓生活的治理措施。

郑浑为官清廉,虽身居高位,“妻子不免于饥饿”。在封建社会中,一个官员能如此为百姓着想,且廉洁奉公,实属难能可贵。

郑浑 - 人物传记

郑浑字文公,河南开封人也。高祖父众,众父兴,皆为名儒。浑兄泰,与荀攸等谋诛董卓,为扬州刺史,卒。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,袁术宾礼甚厚。浑知术必败。时华歆为豫章太守,素与泰善,浑乃渡江投歆。太祖闻其笃行,召为掾,复迁下蔡长、邵陵令。天下未定,民皆剽轻,不念产殖;其生子无以相活,率皆不举。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,课使耕桑,又兼开稻田,重去子之法。民初畏罪,后稍丰给,无不举赡;所育男女,多以郑为字。辟为丞相掾属,迁左冯翊。

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,诸县不能御,皆恐惧,寄治郡下。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,浑曰:“兴等破散,窜在山阻。虽有随者,率胁从耳。今当广开降路,宣喻恩信。而保险自守,此示弱也。”乃聚敛吏民,治城郭,为守御之备。遂发民逐贼,明赏罚,与要誓,其所得获,十以七赏。百姓大悦,皆愿捕贼,多得妇女、财物。贼之失妻子者,皆还求降。浑责其得他妇女,然后还其妻子,于是转相寇盗,党与离散。又遣吏民有恩信者,分布山谷告喻,出者相继,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。兴等惧,将余众聚鄜城。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,浑率吏民前登,斩兴及其支党。又贼靳富等,胁将夏阳长、邵陵令并其吏民入硙山,浑复讨击破富等,获二县长吏,将其所略还。及赵青龙者,杀左内史程休,浑闻,遣壮士就枭其首。前后归附四千余家,由是山贼皆平,民安产业。转为上党太守。

太祖征汉中,以浑为京兆尹。浑以百姓新集,为制移居之法,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,温信者与孤老为比,勤稼穑,明禁令,以发奸者。由是民安于农。而盗贼止息。及大军入汉中,运转军粮为最。又遣民田汉中,无逃亡者。太祖益嘉之,复人为丞相掾。文帝即位,为傍御史,加驸马都尉,迁阳平、沛郡二太守。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。郡人皆以为不便,浑曰:“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”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。转为山阳、魏郡太守,其治放此。又以郡下百姓,苦乏材木,乃课树榆为篱,并益树五果;榆皆成藩,五果丰实。入魏郡界,村落齐整如一,民得财足用饶。明帝闻之,下诏称述,布告天下。迁将作大匠。浑清索在公,妻子不免于饥寒。及卒,以子崇为郎中。

郑浑 - 人物评价

《三国志?魏书?郑浑传》记载:郑浑,字文公,河南开封人。其先祖郑兴、郑众皆名儒。曹操知其笃于行,召为掾,后调任下蔡长、邵陵令。当时天下大乱,民皆剽轻,不事生产,生子无以养活,人口减少。郑浑便组织百姓从事农桑,开垦荒地,逐渐丰给,养男育女,生口日增。百姓感激郑浑,生子多以郑为字。后以平乱有功,升上党太守。

曹操征汉中,任命郑浑为京兆尹,因百姓新集,便定移居的法令,让人口多的与人口少的结成邻居,善良诚实的人与孤单的老人住在一起,以便互相帮助,勤恳耕种;并明法令做好治安工作,使百姓安心务农。操军进入汉中后,他又组织百姓到汉中种田,百姓积极生产,无一逃亡。因此曹操对他更为赞赏,召他进京任丞相掾。魏文帝即位,郑浑被任为侍御史,加驸马都尉,调任阳平、沛都二郡太守。两郡交界地势低湿,常患小灾,百姓饥乏,郑浑便发动百姓修陂池建土堰,开垦稻田。郡中有人以为不便,郑浑说:“地势低下,宜于灌溉,养鱼种稻将获得长久的利益,这是丰民之本啊!”于是,亲自率领宫民修陂建堰等水利工程,用当年冬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。因而连年获得大丰收,耕田逐年增加,税收倍增,民赖其利,感其德刻石歌颂,将他兴建的水利工程命名为“郑陂”。

郑浑调任山阳、魏郡太守时,其所治也仿效在阳平、沛都的做法,仍以安民丰民为本。因当地少树木,便发动百种植榆树为篱,种植五种果树,结果,榆树环绕村庄,果树结果累累。这不仅保护水土和绿化环境,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,因果树丰收也就增加百姓的收入。当人们一走进魏郡地界,便看见齐整如一的绿化村落,丰衣足食而欢乐的老百姓。魏明帝知道了,便下诏赞扬郑浑,并通报全国。不久又调他任将作大匠,掌管修建宗庙、陵寝、宫室及其他土木工程的工作。

郑浑一生,志在为国为民。他廉洁奉公,不积私财,家中贫穷,妻儿不免挨饥受冻。

郑浑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卓越的政绩,是因他为政以民为本,所治以安农丰民为先。而他能够安农丰民,是因他重视发展生产,生产发展了,民富税增,利民利国。也因其能安农丰民,人民感激他,拥护他,所令无不行,故能成事。他能如此,是因他大公无私,一心为国为民。作为一个太守连妻儿也不免于饥寒,可见其多么廉洁奉公!如果是汲汲于私利的贪官,决不会为民为国造福,不可能安农丰民,而是伤农害民。造福于民的郑浑,可作为“人镜”,他的为人和经验,对于想有作为的官员仍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。

更令人惊佩和值得后人借鉴的是,郑浑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重视环境保护,认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的生活、生产的密切关系,因而大力组织人民大种木材用树和各种果树,使环境绿化,百姓得惠,这确是造福于当代百姓和后世子孙的大好事!

郑浑 - 另附

郑浑字文公,河南开封人也。太祖闻其笃行,召为掾,复迁下蔡长、邵陵令。天下未定,民皆剽轻,不念产殖;其生子无以相活,率皆不举。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,课使耕桑,又兼开稻田,重去子之法。民初畏罪,后稍丰给,无不举赡;所育男女,多以郑为字。辟为丞相掾属,迁左冯翊。

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,诸县不能御,皆恐惧,寄治郡下。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,浑曰:“兴等破散,窜在山阻。虽有随者,率胁从耳。今当广开降路,宣喻恩信。而保险自守,此示弱也。”乃聚敛吏民,治城郭,为守御之备。遂发民逐贼,明赏罚,与要誓,其所得获,十以七赏。百姓大悦,皆愿捕贼,多得妇女、财物。贼之失妻子者,皆还求降。浑责其得他妇女,然后还其妻子,于是转相寇盗,党与离散。又遣吏民有恩信者,分布山谷告喻,出者相继,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。兴等惧,将余众聚鄜城。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,浑率吏民前登,斩兴及其支党。又贼靳富等,胁将夏阳长、邵陵令并其吏民入硙山,浑复讨击破富等,获二县长吏,将其所略还。及赵青龙者,杀左内史程休,浑闻,遣壮士就枭其首。前后归附四千余家,由是山贼皆平,民安产业。转为上党太守。

太祖征汉中,以浑为京兆尹。浑以百姓新集,为制移居之法,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,温信者与孤老为比,勤稼穑,明禁令,以发奸者。由是民安于农。而盗贼止息。及大军入汉中,运转军粮为最。又遣民田汉中,无逃亡者。太祖益嘉之,复人为丞相掾。文帝即位,为傍御史,加驸马都尉,迁阳平、沛郡二太守。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①,开稻田。郡人皆以为不便,浑曰:“地势洿下,宜溉灌,终有鱼稻经久之利,此丰民之本也。”遂躬率吏民,兴立功夫,一冬间皆成。比年大收,顷亩岁增,租入倍常,民赖其利,刻石颂之,号曰郑陂。转为山阳、魏郡太守,其治放此。又以郡下百姓,苦乏材木,乃课树榆为篱,并益树五果;榆皆成藩,五果丰实。入魏郡界,村落齐整如一,民得财足用饶。明帝闻之,下诏称述,布告天下。迁将作大匠。浑清索在公,妻子不免于饥寒。及卒,以子崇为郎中。